我們在講授一部論典的時候,每一部的論典它都有一個共通的格式,也就是任何一部佛教的論典,它都分為初善、中善、後善這三個階段。

所謂的初善,包括了這部論典的名稱;然後是頂禮支--翻譯的時候所做的頂禮;還有就是立宗。這三個部分並不是正文,它實際的主體是屬於一開始的初善部分,也就是論典的名稱、頂禮,以及立宗。立宗就是宣說,先把這個主旨宣說出來。這三個我們稱之為初善。

首先,先講論典的命名。為什麼每一部論典都必須安立一個名稱呢?因為這是讓人一看到這個名稱之後,就能知道這部論典所要詮述的內涵。包括這部論典是顯還是密?它的內容主要詮釋的方向是什麼?通過名稱,我們就能夠瞭解。因此,這是論典必須要命名的理由。這並不是所謂的很深的佛法,它只是一個規則,一個道理,我們不需要廣大的去講,只要瞭解它的作用就可以了。

做一個比喻,這就像我們在房間裡面放了很多藥材,如果不給這些藥材做一個標籤的話,我們就不知道這個藥材的作用是什麼。同樣,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是為了對治我們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總攝起來,以貪所總攝的兩萬一千種煩惱,以嗔所總攝的兩萬一千種煩惱,以愚痴所總攝的兩萬一千種煩惱,以及貪嗔痴共通的煩惱兩萬一千種,總共合起來是八萬四千種煩惱。我們在去學習任何一個法門的時候,由一些上師、智者去給這個法門安立一個名稱,那些善於修行的人看到這個法門之後,立刻就能知道這是專門對治哪一類的煩惱。這就有這樣的作用,就好像在給各個藥材貼上一個標籤,說明這是用來治什麼的,道理是一樣的。

這部論典的名字叫做《佛子行三十七頌》。透過這個名稱,我們就能瞭解到它所詮釋的內容是菩薩的實踐,是菩薩的行為。「佛子」所講的就是菩薩;「行」就是實踐菩薩的修為,實踐的行為叫做「行」。佛子行就是菩薩行的意思。總集起來有多少要點呢?總共有三十七頌,意思就是總集為三十七個部分。因此,我們一開始看到名字的時候就能夠瞭解到這部論典主要所詮釋的內涵。

附帶補充的是在我們學習的時候,重點不是要掌握它的詞語,而是在於它的內涵意義。也就是我們在理解這個內容的時候,並不是停留在詞語上的理解,而是從它內容的意涵去理解它。把這個意涵總集起來,記在我們的心裡面,這是極為重要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有的時候,我們會被詞語所迷惑,但是如果我們瞭解它的真正意涵的話,我們會知道在菩薩行之中的取捨之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就能夠掌握這三十七頌的關鍵,就能夠去實踐這個菩薩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