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論典的第一句: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上師觀自在尊前,三門恭敬恆頂禮。

這第一偈頌也是一個頂禮支,所頂禮的對象是與觀世音無二無別的上師。

首先,偈頌開宗明義表達出來了佛陀所宣說的教法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從勝義諦上面來做宣說,一種是從世俗諦上面來做宣說,總攝起來就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二者。
勝義諦是實相,即實實在在真實的內涵,是佛陀如所有智的展現。而世俗諦是表象,即表現出來的樣貌,是佛陀盡所有智的展現。勝義諦展現出來的是無妄的、是真實無欺的。而世俗諦有的時候是可欺或者是變化的現象。
從世俗和勝義二者來劃分,就會有各種二分的出現,包括佛法有所謂的了義和不了義。世俗諦是不了義,是相應於凡夫的分別念,當下所做的宣說。而勝義諦,佛陀所宣說的內容是在禪定中的本慧,是了義的。
能夠完全將這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者詮釋表達出來的是誰呢?是與觀世音無別的上師。所以,這裡首先講到「雖見諸法無來去」的時候,是說上師他能夠原原本本地照見勝義諦,完全觀照一切法的本質。這個本質是沒有來去等等世俗諦上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原本如何就是如何。
雖然上師照見勝義諦,常住於勝義諦之中,但是在世俗諦上,他為了針對不同的有情眾生,生起廣大的悲心,不斷地、精進努力地去度一切有情眾生。這樣具足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就是殊勝的上師。
所以,「勝師」--殊勝的上師,是與本尊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面對與本尊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對象--上師,我們於任何時刻,都要以身語意三門來做頂禮。這是一開始的頂禮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