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正行] 實踐佛法事業時應持有的正確心態

25. 仁波切,有時候我在金剛乘的一些法會活動中會有種迷失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上師和喇嘛們在做什麼,我也不確定我需要做什麼。我看到一些人手持唸珠一起唸誦,一些人在禪坐,一些人卻在忙於閒聊等等。請仁波切建議在以下的活動中的正確行持:

  • 法會 

  • 灌頂

  • 佛法開示

答:在法會的過程中,如果許可的話,你一定要以觀想來轉化自身為本尊。否則,你只要跟隨某個法會的修持法本念誦即可。舉個例子,在金剛薩埵法會你需全神貫注,好好觀想金剛薩埵;在持誦時段,需持誦本尊咒語;在禪修時段,便必須坐下好好禪修。要不然的話,你就讓自己的心安住於禪修之中,不讓它四處的游蕩或胡思亂想。這是在一般法會中我們該做的事。

灌頂時,你必須視上師為本尊,觀所在地為清淨壇城;也需把自身觀成本尊身。另外,觀所領受之教義為密續教法,把每一個當下都觀成無上密法教義的連續,一種永不間斷的連續。而你的所在地也不是一般地方,它是壇城或淨土。以上所述即是報身佛淨土之五種殊勝。

首先,上師為本尊;第二,教義為密續教義;第三,受灌弟子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而是本尊身;第四,時間為連續不斷之相續相;最後,身處之境也是「非一般場地」,而是壇城或淨土。

以上所述,是我們在灌頂時所必需信持的觀念。

在佛法開示的時候,必須視上師為醫生、弟子是病人而教法為良藥。實踐教義就如服用藥方—這是在開示時所必須被運用到的一些概念。

我們必須了解何為「容器之三漏」。首先,我們的心必須是啟開的。耳朵、心,和五官必須被完全打開,以準備好去接受佛法之無上甘露。容器(身心)必須是向上開啟而不是倒蓋的,那沒有東西可以被倒入。如果不打開耳朵好好聆聽,那你是聽不進任何東西的。

其次,我們必須記取任何所教授的佛法,這就像能盛滿液體的容器一般;容器底層不能有任何漏洞,以讓所有教義都存乎其中而不流失。

第三,我們的心應該保持清明無染,猶如清靜的容器一般,絶不能被雜質所污染,更不能存有任何毒藥。若不如此,那我們所吸取的教法都將被染污而破壞了清淨的本質。所以在聽聞佛法時,我們的心必須是純淨、清明的。

另外,我們以六度波羅蜜之心來領受教義。我們必須在開示時修練六度波羅蜜。

首先,布施—對上師作供養是一種布施。

第二,戒律。在開示的時候,我們必須持受戒律,保持覺知,不干擾或傷害週邊的人,包括小昆蟲如激怒我們的蚊子。並恭守禮節。

第三,忍耐。從不認為教義太長並感到厭煩。如果我們不斷的為時間而擔憂,並感到無聊,那麼心就會變得不耐煩;這是錯誤的態度。我們應該非常的忍耐,這是耐性的修練。

第四,精進在這裏指的是接受教義的發願,並以歡喜心來聽聞教義。那是第四度波羅蜜—精進。我們必須非常渴望聽聞佛法,非常歡喜地聆聽。

第五度波羅蜜是禪定。在佛法開示時段,我們必須完全的專注在佛法上,仔細的聆聽,而不是和身旁的人進行交談。

最後一度為智慧,意思是通過我們的洞見清楚明白到上師的教義。正確地、完全地了解並把它完善的運用。

在佛法開示時,我們必須具備運用六度波羅蜜的概念。它也不只是概念,而是我們應該修練的: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確定六度波羅蜜成為日常修持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佛法開示的時段。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六度波羅蜜,那有許多的管道。最好的資源是來自《入菩薩行論》,由八世紀的偉大上師寂天菩薩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