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和本覺(實相法身)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他們之間存在證悟程度的差別。在大離戲之後才能達到本覺的狀態,在這之前的是覺知,這個覺知還是有能了知者(能)和被了知對象(所)的分別。只有在大離戲之後才談的上證悟,因為之前還不能了悟不生不滅、無基離根。如果對心的動和靜的覺知者去做探究,了知覺知者也是超越了有無的對立,不生不滅、本質是無根、離基,了知到這些,所謂的覺知者就可以導入勝觀的智慧,不斷增上之後才會逐漸達到離戲的境界,再往上成辦無分別智,這是次第的過程,這個證悟過程中需要有好的止的功夫。

於止中湧現觀,如果把止比喻成大海,無有動搖的觀的智慧就像從大海中湧現出的鮮活的魚,能夠認識到不動的本性,這裡所說的本性就是無生不滅的本覺,他是通過無分別的勝觀才能成辦,但前提是從止而來,止要想往上提升就要從動靜覺中的覺知本身去做觀照,之後逐漸契入奢摩他勝觀的境界,然後智慧會不斷的增上。

覺知涉及到在專一瑜伽境界中向內反觀,更進一步對於能夠覺知動靜的覺知者進一步觀察,覺知者到底從何而來?如何生起的?又滅於何處?中間安住於何處?最終瞭解到覺知者的本性是遠離生、住、滅,是無基離根,是無生之自性,如此做抉擇能夠轉止的狀態進入勝觀的無分別智,他(覺知者)既不是實有法,也不是無實,真正的本性是所有的戲論都寂滅的狀態(離戲),如此安住在勝觀的智慧境界。

這種智慧不是班智達分析式的禪修,而是古薩裡觀修,即直接關注心的本性,這種禪修方式需要透過上師所傳的竅訣以及對上師的虔誠恭敬心來成辦,如此才能從覺知進入到無分別的勝觀智慧,然後逐漸見到離戲的本性,由止進入能夠勝觀覺知者而成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