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道的四種瑜伽中有四種安住: 於無分別境界中安住,在對基大手印做實修時不落入任何妄念, 不被好壞、優劣、發生與否、是非等分別妄念所影響,而安住在基大手印是專一瑜伽;於無生境界中安住,在實修中不落入生滅相、來去相、一多相等差別法是離戲瑜伽;於無二境界中安住,在實修時除了,了知無生的心之本性離於戲論之外,進一步了知外在顯現的一切相亦為無生,即心與外相之本質是一味無別的,而能無有遮礙的現起一切現象,通達顯相即心,心即空,是一味瑜伽;於不可思(原始)境界中安住,在一味瑜伽道上不斷精進修持,超越了所修與能修,在超越一切相的境界中安住,是無修瑜伽。

以上所講都是理論的認知,我們都只是在認識的前提之下做解釋,但真正實踐中無非是動、靜、覺這三件事,在這三件事上不斷的向內反觀,才能真正通達赤裸覺性的無基離根到底是什麼。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前面講的帝洛六法(不忖、不思、不分析、不修、不想、自然住),以帝洛六法去真正去品嚐什麼叫赤裸無基離根的覺性。並不是理論上抉擇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就真能達到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和無修瑜伽的境界。

雖然我們說道上的修持有無分別、無生、無二、不可思,這四點又相應於四瑜伽無分別(專一瑜伽)、無生(離戲瑜伽)、無二(一味瑜伽)、不可思(無修瑜伽),不過對於一位禪修者來說,在道上修持時這四點是同時在禪修境界中具備的,不是先後順序排列的。我們在修持過程中有時候會被外境所影響,心不由自主的散亂了(內在),回歸到心的本性時修持的內容就是無生(離戲瑜伽),沒有過去念、現在念還有未來念;如果我們的心受到外境的影響(外在)此時回歸到心的本性時就是無二(一味瑜伽)。

四瑜伽,實際上細分的時候又分為專一的專一,專一的離戲,專一的一味,專一的無修,以此類推,面對不同的對境會有相應的特點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