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基礎—概論] 三、金剛乘之傳承—密乘之各大教派

8. 為什麼在金剛乘裏有那麼多的宗派?

答:佛法自印度一路傳來,有好幾個法脈傳承,如:梅粹巴、沙拉哈、龍樹菩薩及其他等等。把這些大師的法教稱做宗派,我認為是稍微太嚴肅了一點。或許稱他們為傳承是比較恰當的吧。

當我們說到噶舉傳承時,一般泛指金剛總持的教法,它予偉大印度瑜伽士中代代相傳,歷經帝洛巴(988—1069)、馬爾巴(1012—1097)、密勒日巴(1040—1123)和岡波巴(1079—1153)。這便是所謂的噶舉傳承。

金剛總持的教義亦傳給毘哇巴大師(第九世紀)和其他許多偉大的大成就者。之後延續至薩迦派初祖—貢噶寧布(1092—1158)、薩迦派的第二祖—洛本索南孜摩(1142—1182)、薩迦派第三祖—扎巴堅贊(1147—1216)、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1251)及薩迦派第五祖—八思八—洛哲堅贊(1235—1280)。以上是五大主要薩迦派大師,即所謂的「薩迦五祖」。此法脈即為薩迦傳承。

另外,阿底峽尊者(982—1054)的教義傳至仲敦巴(1005—1064),以及其他偉大大師們,再流傳至宗喀巴大師(1357—1419)。這支為格魯派傳承(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被稱為噶當巴)。

然後有蓮花生大師的教義,他是偉大的印度上師,於八世紀來到西藏,與數位大師如藏王赤松德贊及大堪布寂護大師等成立了寧瑪派古傳承。蓮花生大師之傳承稱寧瑪派。

寧瑪基本上是舊傳承的意思,而噶舉、薩迦和格魯巴稱做新傳承。

新翻譯學派或新傳承開始於九世紀和十世紀初。從七世紀至九世紀期間的翻譯稱做「早期翻譯之舊學派」,之後則稱為「後期翻譯之新學派」。新學派是噶舉、薩迦和噶當巴,而舊學派指的是寧瑪派。

在印度偉大大師班智達斯密提迦那(十至十一世紀,為阿底峽尊者的上師)生前時期的傳承,都稱做寧瑪傳承,或曰:「噶瑪」。「噶瑪」是古舊的意思。班智達斯密提迦那在西藏的圓寂,代表了早期舊派翻譯舊學派的結束。自此,新學派稱為「薩瑪」,薩瑪是「新」的意思,也即是噶舉、薩迦和格魯巴三大教派。

那時期的寧瑪派傳承已經面臨巨大的衰退。之後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許多的大師們也到印度去學習佛法。這使得寧瑪傳承再次復甦,並且吸取來自各地的教義而大放異彩;特別是源自蓮花生大士所伏藏的各種珍貴伏藏法,更為寧瑪派增添了不少迷人的神祕魅力。這些伏藏法被後來的伏藏師們(或稱「德童」)所一一發掘,使寧瑪派傳承變得更為茁壯及強盛。若不如此,源遠流長的寧瑪派傳承(又稱「噶瑪」),便早在十五世紀末或十六世紀初衰敗殆盡了。其中來自敏珠林(Mindroling)的偉大大師,敏林德達林巴及洛謙達瑪師利(1654—1718),便挖掘了許多的伏藏法,把它們帶到西藏,重新復興了寧瑪(噶瑪)舊譯派傳承。

所以上述這些都是個別不同的傳承,但今天人們喜歡稱它們為「宗派」。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是宗派主義者;金剛乘也絕非僅限於一宗一派的修持。但不幸的是,宗派主義的趨勢似乎變得愈來愈顯著,在台灣的金剛乘尤其如此。在馬來西亞,這種不良的情況也蠻為普遍,而這是相當不健康的現象。在金剛乘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的傳承,但也應該對其他傳承心懷尊敬,並準備好從各傳承的偉大上師那裡領受珍貴的教義。

古時的修行學風多是如此,不管是在印度、尼泊爾或西藏;今天,我們也有不少人是「不分宗派」的,但在馬來西亞卻似乎沒有這樣的情況!因此,如果你遇見一位偉大的上師,一個真正的具德上師—那你一定要準備好去領受他的教誨,而不只是仰賴你崇敬的宗派而已。所以,「宗派主義」純粹是世間法,它絕不是世尊的教誨(佛法)。這是極不健康的。而事實上,我們在佛法中並沒有太多的分支,所有的只是各別不同的傳承,如噶舉、寧瑪、薩迦和格魯等等傳承而已。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傳承」?因為沒有了傳承,我們便從開展所謂的「修持」。「修持」的存在,能確保金剛乘的修行如理如法,並能得到諸佛(證悟者)延綿無盡的心印加持。這就是傳承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必須要選擇追隨某個特定的傳承。

那麼,我們非得要死心塌地的只跟隨一個傳承嗎?不,不一定。但必須知道的是,「多宗修學」可能會是件困難的事。為什麼?因為現代人都不大具足「學養兼優」的資格,大數人心中也都充滿了迷惑與不安。他們如困還未準備妥當,就茫茫然從一個傳承轉換去另一個傳承的話,又必須面對各色各樣、人品不一且又數目繁多的上師—這將令他們感到不知何去何從。因此,一些上師乾脆建議;只要信守於一個傳承就好,因為大家也許還沒有準備妥當呀!只為「換」而「換」,或會被引至錯誤的途徑上。

你的下一個問題也許是:那我們又如何知道誰是真正的具德上師?這也是一些上師們所關心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要求你只忠心於某個傳承;因為沒有人能肯定地告訴你誰才是真正具德的上師。所以你一無所知,也無能尋找到一位真正具德的良師。除非你具有非凡的辨識能力,你便得窮盡一生,直到晚期才圓成你「尋得良師」的心願。其實我們都應摒除宗派主義,時時刻刻都準備好去虛心領受各大上師們的教誨—不管他源自於哪一個宗派。